同厂拿货,从eBay“追杀”到亚马逊,用这招把我逼入死胡同

蓝海亿观网2020年10月26日 190

面对着一个像影子一样的竞争对手,是一种什么体验?阳先生每当想到此点,如芒刺在背,半夜无眠。从eBay狭路相逢,再到亚马逊短兵相接,这个对手似

面对着一个像影子一样的竞争对手,是一种什么体验?

阳先生每当想到此点,如芒刺在背,半夜无眠。

从eBay狭路相逢,再到亚马逊短兵相接,这个对手似乎永远粘着自己,怎么甩也甩不掉。 

“我们之间没有接触,也没有什么恶性竞争,只是单纯的价格战,”阳先生说。

 与对手最早的相遇,是在eBay上。两人同一家工厂拿货,阳先生的量大一些。

某款产品阳先生卖30元,对手就卖29元;阳先生调价到29元时,他就跟着下调到28元。

当阳先生再次调低价格,希望双方达成默契,卖一样的价格。无奈,对方就是不愿意,永远保持更低价。

在这无休止的价格战中,阳先生渐落下风,最终不得不放弃eBay,转战亚马逊。

在亚马逊那段时间里,阳先生没了对手的干扰,着实过了一阵安稳的日子。然而,就在2多年后,对手又从eBay跟到了亚马逊,继续新一轮的“价格追杀”(文末扫码,入精英卖家交流群)

手法依然是一样,永远更低价。

刚开始时,因为阳先生更先进场,在亚马逊上沉淀了更多的review,销量比对手好很多。

或许,对手意识到了差距,一上来就下狠手,阳先生卖30美元,他就20美元,阳先生降到25美元,他降到15美元。

该竞争者甚至在店铺页面上对买家直言,商品不赚钱,只为打信誉。

对手像一只水蛭,仅仅吸附着。

阳先生在亚马逊上卖什么,他就卖什么,有些商品甚至卖得还更好,有些商品暂时还没有那么好,但大有赶超趋势。

经过1-2年的低价追赶,对手review数超过了阳先生。

更要命的是,在追赶过程中,对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,稳步提价,与阳先生的价格差距越来越小,且排名已经实现了赶超。

让人无法忍受的是,阳先生在亚马逊上开了两个店铺,对手也开两个店铺,产品几乎都是一模一样,策略也一模一样,“抄货,低价销售,逐渐提价,最后弯道超车”。

阳先生在亚马逊上不断测试产品,趟过不少坑,损失了不少钱,如今,这两个店铺完全成了对手选品的测试工具,对方不要花费一分钱开发产品。

面对如此打法,阳先生如鲠在喉。

阳先生尝试着在美国申请专利,但5个专利,4个被驳回,理由是原因是“公开时间超过申请时间1年,产品申请时已经丧失新颖性。”

与此同时,阳先生在中国申请了专利,并顺利拿下。这对厂家有一定制约作用。在必要的时候,或许可以逼厂家在阳先生和该对手之间,做出选择和切。

当然,这或许非常伤害关系,大家合作多年,阳先生并不想闹僵。(文末扫码,入精英卖家交流群)

阳先生打算跟工厂谈亚马逊美国市场独家销售,欧盟市场因为有专利在手,独家与否无所谓。

对于这些,阳先生心里没底,不知道如何办才好。

工厂与卖家的相爱相杀

阳先生的经历表明,卖家要处理与工厂、对手、工厂与对手之间的关系,往往是非常艰难的。

《蓝海亿观网egainnnews.com》认为,工厂与卖家、对手之间的相爱相杀的关系,完全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书了。

1. 卖家测好产品,打开市场后,工厂在1688上大规模推广

厦门卖家Ann跟某个工厂拿货并测试产品时,并未透露自己是做亚马逊的。当该款产品市场反响良好,Ann不断加大采购量时,发现这家工厂在1688上出售该产品,并打上“亚马逊”等标签,大规模推广。

很快,Ann发现,竞争对手也开始在这家工厂采购同一产品。原本一个利基的小蓝海市场,一下子因大量竞争对手的涌入,一下子变成了红海。

辛苦测款,跑出市场之后,工厂立即大规模向同行供货,让许多卖家感到非常无奈。

2.美国本土前脚拿货后脚竞争,工厂为其打掩护

东莞卖家Niko的公司不仅做B2C,也做B2B。某个美国B2B客户从Niko公司拿了款产品之后,也在亚马逊上出售,并向同一工厂拿货,直接成为Niko的竞争对手。

而且由于其公司在美国,享受各种便利,售价比Niko的还要低2美元,并长期做促销活动。

为此,因销量下滑之事,老板质询Niko。

更过分的是,该美国客户直接盗用Niko的图片,Niko如果投诉,那么对接Niko的工厂业务员会三番五次要求Niko撤诉,因为美国客户向工厂哭诉,工厂有意为其打掩护。

3.工厂因大规模供货给卖家,最终将产品做死

厦门卖家李先生曾经跟某个3C产品工厂有过亲密合作。该工厂之前没有为亚马逊卖家供货,也不知道该产品在亚马逊上的潜力。

李先生根据亚马逊的特点,对该产品进行了改良,并向工厂采购。

渐渐地,李先生将该产品做到了细分类目非常靠前的位置,单量迅速增长,不断地向工厂加大采购量。

工厂看到了机会,趁机向许多亚马逊卖家推广该产品,并经常不经意地泄露李先生的产品数据,因此吸引更多卖家向其采购。

果如工厂所料,许多卖家跑步进入该市场,结果导致大面积价格战,利润迅速下滑,市场空间被严重挤压。

李先生作为领先者,也不得不退出这一市场。

最终,更多卖家退出这一产品的市场,该工厂在亚马逊上的市场,也越来越小,最终在跨境业务上全线撤退,只能继续走着向国内供货的老路。

工厂实属无奈?

对于工厂这些行为,在批评声音之外,一些人也对工厂表达的同情。

工厂做一个产品,开模费、工人工资等各项成本很大,只能将产品供应给尽量多的客人,实现利益最大化。因此,也无可厚非。

“如果工厂在卖自己的产品,卖家或许没有指责工厂的权利吧。毕竟,你没有能力吃掉工厂的独家,无法替工厂养工人。”卖家Andy说。

卖家Carl也认为,从工厂拿公模产品与从1688上拿公模产品,都是一个道理。

只是少了一层“中间商”而已。有卖家会去指责1688上的公模产品卖给多个竞争对手吗?

而卖家刘先生则表示,即便跟你合作的工厂接受你的要求,在不签订包销合同的情况下尽量少供货给其他人,但你的竞争对手就没有办法了吗?

他们只要采购一下你的产品,然后找另一家工厂开模就行,一样能够跟你竞争。

“又不是卖火箭,有什么高技术难度?想要Copy你的产品,不要太简单,”刘先生说。

与其这样,便宜了其他人,倒不如大大方方接受工厂一货多供的情况,至少还能愉快合作。

不管怎么样,对于卖家来说,更多的还需要从自身出发,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。

同一工厂拿货,卖家如何走差异化路线?

同一家工厂拿货既然无法避免,那只能从其他方面考虑作出差异化。

●质量还有品控空间

对卖家来说,同一家工厂拿货,并不意味着完全“同质化”,同一工厂的工艺也有优劣之分。

业内人士建议,卖家拿货之后,要安排专门的员工一个个检查是否有残次品,外包装要自己下功夫,别直接让工厂为你打包贴标。

●独家或者限量代理

跟工厂签订独家代理,至少签订限量代理,减少产品的传播速度。

如果无法拿下独家,还可以考虑短期独家,在其他竞争对手反应过来,找其他厂家开模前,做到独家。

●同一款产品,依然有差异空间  

其实同一款产品,在其优化上有着不同的选择方向。

有些可以从外观上进行差异化优化,有些可以从某个性能上进行差异化优化。

以充电宝为例,有些充电宝主打的优势是快充,一小时充满电;有些充电宝主打的优势是蓄电量充足,充饱电可供手机充电10次;而有些充电宝,则从可支持充电手机数量上进行优化。

除此之外,还有比如耐摔、电池寿命等。

产品可优化方向,需要卖家沉下心去摸索,市场看似雷同,其实能将细分市场做到极致,卖家就可以获得足够高的利润。

●战略纵深的考虑

其实归根到底,卖家的产品思维,不能局限在“单个产品”“某几个爆款产品”上,应该从更全面、更深入的角度去思考,这一个产品在我的产品组、乃至我的品牌上起到的作用。

比如小米,一向以性价比高著称,雷军在公开发言上承认,小米手机硬件的毛利率不超过5%。

小米的老年智能手机,售价可以低至500-600元,市场上没有雷同产品吗?肯定有,价格也未必比小米高多少。

但是相比之下,你会选择买其他手机还是小米?大部分人选小米,因为性价比高,已经成为小米的品牌特色。

再到单独一个“同质化”产品,除了在价格上区分之外,是否还有其他差异化手段?比如“捆绑销售”的组合商品,是否能做到与众不同?

纵观全盘布局,卖家可以发现更广阔的市场方向,自然也不会让单个产品、某几个产品的“同质化”牵着鼻子走。(跨境电商新媒体-蓝海亿观网egainnews)文末扫码亚马逊精英运营交流群,对接跨境电商优质资源。

版权说明:蓝海亿观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,未经许可不得用于商业活动。如当前文章存在版权问题,请联系客服申诉处理。

分享至:

蓝海亿观网跨境卖家交流群!

跨境24H头条资讯,关注跨境平台最新政策推送行业最新动态。

全球跨境市场分析、电商政策及选品思维逻辑解读。

知名跨境大卖财报分析,真实案例分析站内站外引流促单实操技巧!

扫码入群,与同行共赢

留点想法

评论列表(0条)